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逐渐饱和,让园林人深感业务正在缩水。未来的园林行业将怎样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重大决策部署,要求形成上下各个方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
看来,乡村的广袤天地大有所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园林景观营造将获得大展拳脚的机会。
但是,我们也见过太多伪古镇,游览过不少千篇一律的商业街。如何抓住乡村发展与城乡融合的“魂”?近日,在江苏南京举办的2020中国国际景观博览会上,“城乡融合与生态文旅发展的热点及关键”论坛举办,探讨景观设计在城乡融合及生态文旅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非遗传承需要良性土壤
提到乡村振兴,建设“一村一品”的特色内容是关键。在许多乡村中,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突出的亮点,比如四川阿坝州的独特建筑、湖南湘西的湘绣等。
在特色乡村的建设中,应该提取利用当地的特色文化符号。这是设计师们的共识。
不过,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犇在论坛中提到,人们往往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特点是极其脆弱。这是景观设计师在开发利用时,必须非常注意的一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千百年的积淀而形成,当代的传承人受一些因素影响,创新能力不强,一旦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很容易造成文化的断层甚至消失。这就给设计师提出了要求,适度开发,提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
“更重要的,”张犇说,“要通过对传承人的引导,通过全社会各领域的反哺,给非遗文化提供足够的良性自我发展土壤。”
目前,乡村空心化问题逐渐凸显。对于传承人来说,在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的同时,当务之急是提升文化自信。
张犇也提到,在开发与改造过程中,还应警惕由于创新能力不足,而再次陷入同质化的陷阱。
文化的传承,非常依赖自己的土壤。这就涉及到乡村旅游一个广为诟病的问题:处处是古镇步行街。结果是北京的和南京的一样,南京的和广州的也一样。没有特色,文化也就失去了生命。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汪瑞霞以江南水乡为例,介绍了乡村振兴建设中,如何建设更适合本地文化的乡村景观。
汪瑞霞
江南文化内涵丰富,韩愈曾写文: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经济中心的地位决定了文化的繁荣,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
汪瑞霞表示,江南水乡是自然景观与人类社会活动的融合,今天对江南水乡古镇的建设,绝不仅是自然环境的建设,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文化的深入研究,还原传统江南历史文化。
“水乡的建设不只是小桥流水,依水而居。本地传统的水利文化、农耕文化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些都应该被充分开发,应用到设计中去。”汪瑞霞说。此外,江南的温婉娴熟、刚柔并济、秀丽雅致等文化特色,都是景观设计时值得考虑的元素。
并非所有地区都有文化特色,但这并不意味着那里不能被开发。无论是乡村旅游还是生态文旅,“文化”与“创意”缺一不可。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副主任、东南大学旅游与景观所所长郑德东认为,文化让创意越嚼越有味,创意则给文化带来发展必需的“流量”,不至于明珠蒙尘。如何将二者有机融合?他以夜游经济为例做了讲解。
郑德东
可以使用灯光,进行形态的模仿与叙事。
灯光模仿是一种常见的造景手法,比如通过光与线条的变化模仿晨昏的光线。拟态则分两种,一是通过符号学的拟态,形成一种很独特的景观呈现效果;另一种是根据语义学的拟势,利用光线组合,打造独特的夜游氛围。
郑德东提出,无论是夜游项目还是文创旅游,除了有创新,还要有趣、有味,更要有文化内涵和精神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