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茶,起源于中国魏晋时期,中文传统中写为“末茶”,其中“末”是“粉末”、“碎末”的意思。
在中国茶史典籍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团茶、片茶、散茶和叶茶都是很常见的名称,但却很少看到抹茶。原因在于,它不是中国古代茶品的分类之一,它是古人在饮用团茶与片茶过程中将茶叶加工之后的一种形态,说白了,它不过是我国古代喝茶方法的衍生物之一。
抹茶的做法是采集春天里的嫩茶叶,用蒸汽杀青后,做成饼茶(即团茶)保存。等到食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烘焙干燥,后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再倒进茶碗并冲入沸水,用茶筅充分搅动碗中茶水,使其产生沫饽,即可饮用。
抹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其中的茶多酚和茶多糖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作用。
关于它最早的文献记载是我国古代首部茶书《茶经》。其中记载道:《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笔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这段文字说明在荆巴等地区,人们饮用抹茶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且文字中的《广雅》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百科词典,成书于三国时魏明帝时期。因此我们可以得知,饮用抹茶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十分普遍了。
唐宋时期,抹茶处于兴盛阶段。据陆羽《茶经》记载:“饮有桷(粗)茶、末茶、饼茶者……”,这里明确地提出了抹茶的概念。唐宋时期比较流行茶宴,这茶宴当时的饮品就是抹茶。
九世纪末(日本的平安中期)抹茶随日本遣唐使进入日本,点茶被日本人民所接受并推崇,发展成为今天的日本抹茶茶道。
从元代至明代,散茶兴盛起来。人们喝茶就直接将茶叶放入茶盏内,直接冲泡热水即可。这样就使得,饼茶与团茶连带着其衍生物末茶都一并走向衰落。到了明朝,散茶的喝法正式代替了抹茶。同时统治者由于要求厉行节俭之风,禁止奢侈。并且觉得以前的喝茶方法过于繁琐费事,于是末茶的喝法被禁止。
抹茶原本产生于中国,后来兴盛于日本。现今的日本,抹茶产业已发展得非常庞大。抹茶无添加剂、无防腐剂、无人工色素,除了直饮外,还被广泛用于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诸多行业,衍生了品种繁多的抹茶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