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市·花事

若无一枝桂 何以赏中秋

日期: 2019-09-04
浏览次数: 267

若无一枝桂 何以赏中秋


五代《浣月图》

 

若无一枝桂 何以赏中秋

明 文徵明《中庭步月图》


若无一枝桂 何以赏中秋

清 蒋溥《月中桂兔》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之际,枫丹白露,桂枝飘香,清幽飘逸的诗意画面,尽显中国人对于节气与花草的审美情怀。


若无一枝桂 何以赏中秋

清 恽寿平《桂》


桂花成为中秋节的代表植物,或许源于唐代《酉阳杂俎》,其书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至此,桂与广寒宫结下仙缘,是文人眼中的“仙友”。


若无一枝桂 何以赏中秋

南宋 马和之《月色秋生图》


唐代白居易诗云:“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山寺月中寻桂子”;宋之问的“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一传此句为隐居为僧的骆宾王所联);李峤的“枝生无限月,花落满自秋”;李德裕的“何年霜夜月,桂子落寒山”。杨万里的“身在广寒香世界,觉来帘外木犀风。”月与桂,在清寒的中秋时节,共同构筑了中国人隐逸、幽芳、旷远而隽永的诗意世界。


若无一枝桂 何以赏中秋

南宋《瑶台步月图》


笔者留意到,这一诗意在绘画中的表现,首推北宋刘宗古的《瑶台步月图》。此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且看画中为殿宇露台一角,台下树荫掩映,台上玉栏环绕。三位女子立于中庭,或捧供品,或捧茶盘,或手端茶杯作玩赏状,其态清闲自在。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露台右侧的方桌之上,有一件瓶花作品。花器为花觚造型,觚中之花枝繁叶茂,下有簇簇金橘色小花,当为中秋节令之桂花。结合画中三女行动,此画极可能是记录南宋贵族女性中秋拜月的写真图。




若无一枝桂 何以赏中秋

清中期 白玉花觚


画中女子剪下开得正盛的丹桂,插入花觚,作为拜月的供花。扬之水先生在《宋代花瓶》中写道:“宋人对花的赏爱,很少再有狂欢式的热烈,而是把花事作为生活中每一天里的一点温暖,一份美丽的点缀。”正是此画所呈现的氛围。这幅画、这件插花作品,为研究宋代宫廷及文人插花提供了极好的例证。



若无一枝桂 何以赏中秋

西周 青铜觚


青瓷或铜花觚,是宋人根据宋代书斋家具的产生而创造的样式——“设于几案的小花瓶,式样多取自于上古青铜礼器。”(扬之水语)。这一审美一直影响到明清的文人斋花。袁宏道在《瓶史》“器具”一篇中所说:“铜器如花觚……皆须形制短小者,方入清供”就沿用了宋人的花器标准。再看袁宏道所说的品第之“木樨毬子、早黄为上”,宜称之“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多不过二种三种,高低疏密,如画苑布置方妙”,屏俗之“室中天然几一”,在此件画作的插花中皆可一一印证,可见宋明插花美学之一脉相承。


若无一枝桂 何以赏中秋

日本 瓷花觚


笔者去年中秋,曾见天津博物馆藏清代女画家范雪仪之《吮笔敲诗图》。画中人所对案头清供,正是青铜花觚,插着两枝桂花,宛如一枝丛生。一时技痒,也试以青瓷花觚插桂花折枝。在整理花枝时,忽然理解了中国插花与日本花道要求的“花型”及选材之不同。中国插花更讲究道法自然,以整枝花枝,略减枝叶,投入瓶中,追求的是树木盆景的缩小,而姿态不减天然。


若无一枝桂 何以赏中秋

若无一枝桂 何以赏中秋

清 范雪仪《吮笔敲诗图》及局部


看到我发在朋友圈的桂花插花,住在神户的未生流花道教授宫北老师也发给我一件她为中秋所作的格花作品,却是用的芦苇。她告诉我,古典的花道流派未生流,每逢中秋,会用芦苇一种,做成“格花”,有三才、五行之格,寓意中秋月色的水边风景。


若无一枝桂 何以赏中秋

我去年中秋的桂花插花


回到中国插花,若要在插桂花之外另添一花,不如用袁宏道的搭配,“木樨以芙蓉为婢”。木樨是桂花的古称,这芙蓉是木芙蓉,唐代湖南潇湘一代广为种植,为五代后蜀妃子“花蕊芙蓉”之最爱。《红楼梦》中,宝玉则相信晴雯死后化为“芙蓉花神”。

 

若无一枝桂 何以赏中秋

元  钱选《水映芙蓉》



若无一枝桂 何以赏中秋

明 吕纪《四季花鸟图之秋》


巧的是不久之前,在书上看到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吕纪的《四季花鸟图之秋》,画中以一丛木芙蓉斜倚苍石为近景,石畔一树高大的桂花树,点染烟润,清新有致。吕纪是深受明孝宗赏识的宫廷画家,袁宏道则是更晚的万历年间的文人。可见桂花和芙蓉的组合,并不是袁宏道的杜撰,而是早有先见了。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8 - 2021 陈砦花卉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