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市·花事

国兰与文化

日期: 2020-07-26
浏览次数: 115

国兰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栽培历史悠久,有“王者之香”“百草之长”的美誉,与梅、竹、菊合称为“四君子”,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历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与传承,国兰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彰显出生态文明的内在价值与精神追求。


国兰是兰属植物中小花型地生草本植物,至少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从最早的墨兰、建兰、春兰、蕙兰,发展到寒兰、春剑、莲瓣兰、豆瓣兰、送春,共9大种,2000多个栽培品种。


国兰与文化

▲春兰‘黄蝉’


国兰与文化

▲蕙兰‘陶宝’


国兰与文化

▲建兰‘玲珑荷’


国兰的历史沿革


对于国兰的历史沿革,学术上一直争论不断,于是出现了植物学上的兰与文化意义上的兰、古兰与今兰的区别与划分。有专家认为,唐宋以后的兰,才是植物分类学上的兰,而此前至先秦时代的兰,仅是文化意义上的兰。无论是植物的兰或是文化的兰,数千年中华文化的浸润使其兼具了植物与文化的双重属性,成为人们赏玩兰花的一个重要因素。纵观国兰的发展历史,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先秦时期的兰  我国古籍中有关兰的最早记事是西周的“燕姞梦兰”。《左传·宣公三年》记载:“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己兰……”春秋以后,“兰”见之于许多史籍典故。《易经·系辞》中就有:“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同期,还有“孔子赞兰”为君子、“勾践种兰”以明志、“屈原佩兰”以示节等记载,奠定了国兰的文化地位。


魏晋时期的兰  兰花大量出现在诗词中,始于魏晋时期。高洁、优雅的兰花与魏晋风度相吻合,因此深受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和尊敬。魏晋诗人、世谓“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一生寄情山水,诗酒自娱。现存的53首《酒会诗》中有一首是专门咏兰的:“猗猗兰蔼,植彼中原。绿叶幽茂,丽藻丰繁。馥馥蕙芳,顺风而宣,将御椒房,吐薰龙轩。瞻彼秋草,怅矣惟骞。”诗以秋草作比,歌颂了兰的色泽和芳香,强调了馨芬椒房的作用,表达了对兰的无比喜爱之情。其后,王羲之、陶渊明、谢灵运等人也托兰言志,通过诗歌表达兰花的孤芳自赏,并赋予其高洁的人格象征。


唐宋时期的兰  唐代开始,兰花进入宫廷,颇受文人雅士、帝王将相的青睐。唐太宗李世民称其“风传轻重香”。除欣赏之外,唐代已开始进行兰艺方面的探索。大诗人王维总结出“用黄磁斗,养以绮石,累年弥盛”的艺兰经验。诗人贯休作《书陈处士屋壁》诗,并注明“处士有《种兰篇》”。若按贯休说所,《种兰篇》当是我国最早的兰花著作了。


宋代是中国艺兰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有关艺兰的书籍更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北宋黄庭坚作《书幽芳亭》中对兰蕙的界定:“一干一花,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香不足者,蕙。”这一论断,成为国兰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进一步深化了“艺兰”的理念。之后,赵时庚于1233年撰写了《金漳兰谱》,第一次将兰花分为白兰与紫兰两大类,并列述了32个园艺品种,白兰即为当今的建兰,紫兰为墨兰。1247年,王学贵编著《王氏兰谱》对兰花的品评、栽种方法作了更为详备的描述,并增补至40个园艺品种。除了艺兰著作之外,宋代首次出现了以兰花为题材的画作。赵孟坚所作《春兰图》,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兰花题材名画。


国兰与文化

▲元 雪窗 《兰图》


元明清时期的兰  元代开始,江浙兰蕙开始受到重视,并出现了“斗兰”现象。斗兰,即小型的兰展。明清时代是国兰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传统的“瓣形理论”就诞生于此时期的江浙地区。数以百计的梅、荷、水仙、素心瓣兰蕙的出现是兰花瓣形理论的产物。与此同时,明清时代关于兰花的文章和书籍更为繁多。到清中期,“瓣形理论”已基本完善,并深入人心,成为江浙兰蕙鉴赏的惟一标准。


兰花瓣形理论的形成与江南人文精神和文化经济的发展有直接联系。明清时期的江浙地区,文化繁荣、经济发达,兰花在此受到了文人与商人的空前重视。为了描述兰花的品位,艺兰家们还创造了许多专业术语,如外三瓣,主、副瓣;豆壳捧,猫耳捧;刘海舌,龙吞舌;收根放角,紧边结圆等。随着瓣形理论的逐步发展,养兰、玩兰从文化人的一种休闲活动,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和追求,与收藏书画、古董一起成为明清时期江南一带特有的文化活动,与之相伴,还出现了“易兰”和“兰贩”。从清乾隆年间开始,兰花展览逐年登场。


与江浙兰蕙不同的是,福建、广东地区流行建兰、墨兰,相关的艺兰著作也层出纷纭,区金策的《岭海兰言》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与此同时,以兰花为主题的文学和绘画作品大量涌现,不仅成就了许多书画名家和诗人,也为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民国时期的兰  这一时期,内容丰富的兰花著作更为繁多,如《艺兰秘诀》《兰蕙小史》等代表作。最为有名的是1923年出版的由吴恩元、唐驼校注的《兰蕙小史》,分上中下三册。除用文字介绍百余种兰蕙新、旧品种外,还第一次利用摄影技术记录了兰花的风貌。


民国时期也是中国艺兰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兰花的瓣形理论经过二三百年的探索已基本完善。大量的兰花品种被发现,中国兰蕙的许多品种被选出。据《兰蕙小史》统计,民国初的十余年间,就选育了近百个兰、蕙新种,至抗战胜利近四十年时间里,发现并保留下来的兰蕙品种占中国兰蕙存世品种总数的一半以上。随着兰事活动愈加活跃频繁,每年一度的兰展在各地举行,规模不断扩大,艺兰家大量出现。兰花开始走出富贵之门,进入寻常百姓家。


新中国的兰  新中国成立以来,兰花逐渐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批兰圃公园陆续建立,较具代表性的有杭州兰圃、北京中山公园、广州兰圃等。1959年春,北京中山公园举办了京城历史上第一次兰花展,朱德、宋庆龄等人参加了开幕式。1962年,上海举办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第一次兰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兰花被当作资产阶级的毒草,“艺兰”事业遭到毁灭性打击,但宝岛台湾地区的兰花产业仍欣欣向荣。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兰花事业逐渐复苏,并得到快速发展。1987年1月,中国兰花协会(1994年后更名为中国花卉协会兰花分会)在广东发起成立;1988年9月27日到10月5日,中国兰花协会在广州文化公园举办了首届中国兰花博览会,共展出兰花1326盆,这是改革开放后全国首次大型兰展,至今已成功举办了29届;1992年,《中国兰花》杂志成功创刊;随着互联网业务的发展,相继涌现出一批知名的兰花网站。


此期的国兰品赏,从传统的瓣形理论走向多元化。矮种、色花、蝶花、奇花、线艺、花艺双全,赏点不断丰富,新品种层出不穷。但在国兰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还存在野生兰花资源被肆意破坏等现象,兰花保育工作任重道远。因此,中国花卉协会兰花分会积极倡导保护兰花种质资源、兰花产业化、敬师献兰、让国兰走向千家万户,推动我国兰花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国兰与文化

▲寒兰‘寒素三星’


国兰与文化

▲墨兰‘太白遗风’


国兰与文化

▲莲瓣兰‘粉荷’


国兰的文化内涵


国兰花香清远,素洁脱俗,“不与桃李争艳,不因霜雪变色”,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观赏、品析的对象。我国兰花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大体可用“香、清、正、雅、静、和”六个字进行概括。


  兰香是一切花香中之最纯美者,其香独特,馥郁芬芳,清烈而不浊,醇正而幽远,似有若无,忽远忽近,飘忽神秘,“一盆在室,满屋生香”“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素有“国香”“香祖”“天下第一香”“王者之香”等美誉。


兰香可以唤起人们的真诚和愉悦,安抚心灵创伤,有怡情养性的功效。据报道,墨兰的花香至少由50种以上的物质构成。古诗曰:“馨香感于神明”(《书经》),兰香的醇美感、丰富感、神秘感,令人或陶醉或怡然超然,妙不可言。兰香是高雅、高尚的代名词,是道德与品格的馨香。朱德总司令有诗“唯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贯五羊城”。


  董必武曾说“兰有四清,气清、色清、姿清、韵清”,一盆兰花在室,清清爽爽,纯净不浊,无刺鼻之弊,无脂粉之气,卓尔不凡。古人常借兰表达一种脱俗避世,复归自然,清高不染,高尚纯洁、公正廉洁的思想,以兰的清,作为一种审美境界乃至人生追求。


  孔子家语:“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张学良将军赞扬兰花“叶立含正气,花妍不浮华。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不卑不亢、刚正不阿、正气凛然正是国兰气节所在。


  唐代唐彦谦咏兰“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张学良赞兰“花中真君子,风姿济高雅”。兰花的叶姿优美,直如冲霄之箭,曲如缩影之弓,或直或曲,加之花色彩淡雅,与株型相得益彰,均是最美的天然图画。清风微拂,玉影婆娑,神韵隐隐,诗意犹生。斗兰在室,平添静雅,清心脱俗、美而不妖。


  兰花生于幽谷深林,远离凡尘,安静独立。它悄然绽放,默默含香。其叶常绿昌茂不凋,无论外界如何变幻,依然静静吐绿,幽香自芳,给人静敛之气,宁静之力。室有幽兰,宁静致远,神清气定、决胜千里。


  国兰的花,梅瓣、荷瓣、水仙瓣,开品均谦和有礼。“开花不求俗人赏,自在山林淡放香”,表现出隐逸超脱,淡泊平和的气度。国兰的叶,温润如玉,柔中带刚,柔和刚健,蕴藉平和舒展的神韵美。


国兰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一种寄寓,一种精神与品格的追求。


国兰与文化

▲春剑‘金镶玉’


国兰与文化

▲豆瓣兰‘红河红’


国兰与文化

▲送春‘大红袍’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8 - 2021 陈砦花卉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