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大概没有不爱花的,
在中国,传统插花技艺更是将花的美演绎到了极致,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
2008年,“传统插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溯 源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萌芽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经历汉代的初始期、南北朝的发展期、隋唐的兴盛期、宋代的极盛期、元明的成熟期、清代后期的衰落期等各个阶段。
在唐朝,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五会举办盛大节日的花朝节,传说是百花之神诞生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要去郊外踏青赏花,市集上也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饰品,举行大规模的赏花盛会。
白居易曾在《买花》诗中写道: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
关于中国花艺史的重要史料皆出自明朝,其中一五九五年张谦德所著的《瓶花谱》,及一五九九年袁宏道所著的《瓶史》最具影响力。
《瓶史》计有十二节,分别为花目、品第、器具、择水、宜称、屏俗、花祟、洗沐、使令、好事、清赏、监戒,详尽介绍了中国人的插花理论与技巧。
一六九六年,该书翻译为日文,中国的花道开始东传日本,所以日本的花道虽有十五世纪的池坊花派,至今也有“宏道流”,可见影响至深。
日本的插花艺术,源自明代袁宏道的《瓶史》,而日本当代花道是向中国人取经之后再研变的。
△宋人画册页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生 活 四 艺 ”
中国自古即把琴、棋、书、画视为文人的四艺。
宋朝的人则把插花、看画、燃香、饮茶,视为一般人的生活四艺,
成为生活中的赏心乐事,这一点在宋朝的《生活四艺图》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即把插花等“四艺”的基本位置都明载其中:插花居中,挂画后悬,点茶于左上方,焚香于左下方。
吴自牧的《梦梁录》有:“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
宋,李嵩,《花篮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朝画家李嵩,出身杭州,享有“三朝老画家”美誉。他所绘的《花篮图》至今仍典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花篮是藤条编制,其间簇拥着百合等各种早春的花叶,中间则斜倚着娇柔粉嫩的山茶花,让人在欣赏时,仿佛看到花容月貌的青春少女正挽着藤篮从花园走出来,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花艺审美。
△慈禧(款) 清供图
“ 一瓶,一花,一境 ”
在中国,“ 瓶 ”代表了平安、吉祥之意。
如以瓶插牡丹,即是富贵平安之意,以瓶插荷花,寓意平安连年。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慈禧太后,慈禧喜欢把瓶子放在寝宫是四角,就是因为其四季平安的美好寓意。
《红楼梦》里的富贵瓶中花,第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写道:“这里贾母花厅上摆了十来席酒,每席傍边设一几,……各色旧窑小瓶中,却点缀着“岁寒三友”、“玉堂富贵”等鲜活鲜花。”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
“ 以花入道,道可华之 ”
中国传统插花,立意为先。不只是浮于表面的技艺,它是独属于中国人的审美,是高雅的情趣,爱花惜花之心,咏物言志之意。
在我国传统插花艺术理念中,每朵花、每片叶都蕴涵了深远的意味,或表意,或抒发,这便是我国传统插花艺术所说的“意境”。它外随季节变化,内与心性相通,天人合一,四季分明。
△ 中国花艺大师 蔡仲娟作品
“ 师法自然,天人合一 ”
我国明代园艺家计成在《园冶》一书中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是中国插花的最高境界,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插花艺术家毕生追求的理想目标。
图源| 竹屿山房
“ 如花在野 ”
高濂在《瓶花三说·瓶花之宜》里,亦写:“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态”。
花材安放的角度,或俯或仰、或疏或密、或正或斜,通过不同姿态、不同品类的花材相互呼应,达到一种立体的、栩栩如生的姿态。最好像从花器中长出来似的。如花在野。
图源| 野有
图源| 芴漠
中式传统插花多以克制为美,通常选用两三种花材即可。如袁宏道所说,“插花不可太繁,不可太简,多不过两三种,高低疏密,如画苑布置方妙。”通过对上下位置、角度的改变,构造出不同的韵味美。
图源| 山寺桃花
图源| 山寺桃花
历经千年,传统插花,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是属于中国人的文化瑰宝。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当我们用心去创作一束插花作品时,我们也在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寻找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