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市·花事

院子檐角青瓦藏春秋:中国人最理想的生活

日期: 2025-03-19
浏览次数: 16

院子檐角青瓦藏春秋:中国人最理想的生活


院子檐角青瓦藏春秋:中国人最理想的生活


      01   檐角青瓦藏春秋


      在华夏文明的肌理深处,庭院从来不止于栖身之所。


      青砖围合的四方天地,是陶潜采菊的东篱,是张岱观雪的湖亭,更是流淌在血脉里的东方情结。


      檐角挑起的一弯新月,瓦当承着的三更细雨,皆成了丈量光阴的标尺。


      明人计成在《园冶》中写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道破了造园者的初心。


      不必朱门广厦,寻常百姓家的石榴树下,摆一方粗陶茶席,便自成宇宙。


      春看紫藤垂雪,秋听枯荷雨声,墙外市声如潮,院内蒲团生凉,这般境界,恰似沈周笔下的《东庄图》,淡墨间尽是人间清欢。


院子檐角青瓦藏春秋:中国人最理想的生活


院子檐角青瓦藏春秋:中国人最理想的生活


      02   茶烟起处是桃源


      竹影扫阶的午后,泥炉上新茶初沸。


      陆羽《茶经》有云:"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古人煮茶必择幽境,而今人在钢筋丛林里辟得丈许院落,炭火煨着紫砂,水汽氤氲竹帘,竟也得了七分古意。


      苏州沧浪亭有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恰可作此间注解。


      老友叩门时携来新焙的龙井,不必寒暄客套,只将茶盏注满。


      看茶叶在沸水中舒展如碧云,听檐马在风里叮咚似磬音,这般光景,比王维的辋川别业,倒多了三分烟火暖意。


院子檐角青瓦藏春秋:中国人最理想的生活


院子檐角青瓦藏春秋:中国人最理想的生活


      03   草木荣枯见性灵


      老舍在济南的旧居植着两株海棠,花开时节总要在信中与友人分享。


      庭院中的草木最解人心,春日苔痕攀上粉墙,夏日骤雨敲打芭蕉,都是与天地对话的密语。


      扬州个园以竹石胜,郑板桥偏在墙根种几丛兰草,说"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这便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


      记得文徵明作《拙政园图》时,特绘一株病梅斜出水面。


      虬枝虽残,却在波光里映出别样风骨。


      如今寻常院落里,阿婆在旧缸种几尾睡莲,孩童用瓦盆育几株蒜苗,这般生机,倒比皇家苑囿的奇花异草更近大道。


院子檐角青瓦藏春秋:中国人最理想的生活


院子檐角青瓦藏春秋:中国人最理想的生活


      04   砚田笔耕养浩气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记载:"雨窗漫展古人帖,墨香与檐溜同清。"


      昔年文人将书房称作"小琅嬛",三架两橱的方寸之地,容得下千秋文脉。


      案头太湖石皱瘦漏透,壁上米南宫字迹淋漓,连窗棂投下的光影都是诗行。


      李渔在芥子园中发明"尺幅窗",取庭前竹石为天然画屏。


      今人虽无叠山理水的阔绰,却可在南窗下设一明式画案。


      晨起临《韭花帖》,暮色里读《闲情偶寄》,月光漫过砚池时,恍惚与古人对坐手谈。


院子檐角青瓦藏春秋:中国人最理想的生活


院子檐角青瓦藏春秋:中国人最理想的生活


      05   四时院居即修行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中写道:"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中国人的院落哲学,不在雕梁画栋,而在与四时合其序。


      春分移竹,夏至听蝉,秋深扫叶,冬晴曝书,这般岁序分明的生活,恰是《月令》古意的现世传承。


      扬州何园廊柱刻着"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道破了院居的智慧。


      老翁在葡萄架下打盹,黄犬蜷在桂花荫里,孙辈举着网兜追捕流萤,这般场景,比陶渊明的桃花源更真切可亲。


院子檐角青瓦藏春秋:中国人最理想的生活


院子檐角青瓦藏春秋:中国人最理想的生活


      06   写在文末


      院落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是红尘中的洞天福地。


      不必效仿网师园的九曲回廊,也无需复刻留园的冠云峰石,寻常巷陌里的石榴小院,只要容得下一方茶席、半架诗书,便是安顿身心的桃源。


      恰如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记:"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中国人的理想生活,终究要落在青瓦粉墙的院落里。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8 - 2021 陈砦花卉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