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意渐深,荷塘中的荷花荷叶,早已失去了盛夏的光彩。荷叶有的蜷曲着边缘,有的破了洞,还有的枯成了黄褐色。然而枯荷在“不完美”中,却另有一种生命的诗意。

《苔上莲华》
秋深浸塘,旧荷卸芳。瓣卷如残笺叠墨,茎斜似倦客倚波。最喜齐白石笔下的残荷:一笔枯槁凝风骨,半幅丰盈载秋光。

《寂谧生声》
以上为北京中华花艺特约教室杨岚作品
秋风中摇曳的残荷,以另一种姿态在诉说着生命的故事:它不是萧条,不是残败,也不是伤感,是经历风雨之后的顽强和坚韧,是经历风霜后的从容自洽。


以上为北京沁馨莲中华花艺特约教室杨玲作品
深秋的清晨薄雾如纱,济南大明湖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湖中残荷疏落有致,在晨雾中勾勒出冬的序曲。“四面荷花三面柳”的盛景虽已不再,却别有一番韵味:柳枝轻抚湖面,漾起圈圈涟漪;喷白的文竹象征白雾笼罩,残荷挺立水中,守望最后的秋光。薄雾流转其间,为这幅画面添上几分诗意与朦胧。


《明湖秋韵》
以上为花九羲中华花艺济南特约教室李胜芳作品
枯荷数茎,或曲或直,清逸静美,虽无繁花之艳,亦可闻秋声入耳。

《占景花·秋声》
细枝斜逸,如书家之笔,随意挥洒;长叶轻扬,若舞者之袖,曼妙生姿。残荷者,不浓不淡,任意天真,方有画外之意,其韵无穷。

《占景花·风裳》
以上为袁氏瓶花非遗传承人李峙毅作品
观察荷叶从鲜活到干枯,其颜色姿态的变化,会获得很多灵感。而它完全干枯时呈现的雕塑感,是很有力量的。


以上为看花教室Ada作品
粉荷绽放,新叶田田,莲蓬待熟,旧叶萎凋,这些姿态共生一器。每一种姿态的沉淀,都是时光的温柔注脚。

《与时舒卷》

《风荷举》
以上为安苒看花教室余然华作品
枯荷在光影中尽显风骨,繁华落尽的风姿尤在,凋零与新生的循环最动人心。

《荷去荷从》

《新秋》
以上为安徽合肥沐于禾美空间程嫣作品
一夜大雨,给酷暑的重庆滋润了些凉意,收拾着水盆里的荷花,几片叶子已焦黄含绿。新得来的紫铜净瓶盛起了夏秋之气,这件荷花瓶插花,搭配古拙之感的龙枣木,加上山归来小果粒的俏巧,都彰显了浓缩了夏末秋来的残荷之美。

守着一片荷塘,看风吹芙蕖摇蕊、雨打莲叶落珠,荷塘渐融秋色,荷叶的绿盘上慢慢出现黄褐斑驳,锈蚀的边缘镂空成了蕾丝;莲蓬扭捏成意想不到的曲线,在成熟的日子中俏染颜色;最多姿的是荷叶枯萎,在或曲或折的花茎上,定格出千面不同的伞盖,有的垂头、有的紧缩成拳头、有的咧开半面、有的包裹自身,它们有了风的形状,也有了独立的表情。用别有特点的莲荷构图,表现线条的优美,以及“一岁一枯荣”的生命律动。


以上为重庆无相生工作室花生作品
江南的秋总是悄悄地来,那荷塘里的荷叶先是边缘泛黄,继而渐渐向内侵蚀。然而,来年的春天又会生出新叶,开出新花,只是那时的荷已非今日之荷。

《青春易逝》

《盛衰无常》

《一夜绿荷霜剪破》
以上为吴韵插花创始人刘若瓦作品
取西湖秋波里的残荷作骨,枯而不槁的荷茎斜倚如孤山疏影,半卷的残叶拢着一捧钱塘潮退后的细沙,间缀三两支干荷花,是西溪湿地里藏着的晚秋生机。


不求盛放之姿,残荷的褶皱里裹着西湖的风,枯叶的脉络间印着钱塘的月。


以上为杭州陆生花塾陆振鑫作品
作品以即将枯萎的荷叶、断枝、挺立告别的末荷与初绽的新生睡莲为主材,佐以荷叶卷边器勾勒时光痕迹,记录了池塘一隅的生命戏剧。风的痕迹、夏的余温、秋的凉意、生命的倔强与新生的喜悦,共同演绎着极具中国美学意韵的“辞夏迎秋”“枯荣对话”的主题。

《辞夏书》
下图作品由两个相互呼应的部分构成:一片拓印了五叶地锦的陶盘,与一件胆瓶的插花作品。陶盘上拓印的五叶地锦与瓶中鲜活的植物形成视觉上的延续,仿佛盘中的叶子获得了生命,走入瓶中继续生长。胆瓶中弯曲低头的枯莲蓬与枯荷叶,代表着刚刚逝去的季节;而生机盎然的鲜活野蔷薇,带着野性的力量,是生命冲动最直接的表达。

《印生》
以枯荷叶、新荷叶、断枝、莲蓬四种元素,构筑一方微观宇宙。它以极具张力的锐利线条,打破圆融,引导观者视线与思绪,延伸出无限的想象空间。饱满的莲蓬与向上的新叶,象征着未来的希望。枯与荣、断与生的并置,是一场无声的哲学对话。

《听枯荣》
以上为樸花道创始人汪享君作品
(文中图片、视频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