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市·花事

竹院消夏:中国文人的清凉美学

日期: 2025-05-13
浏览次数: 3

竹院消夏:中国文人的清凉美学


01 梅雨初霁


      北平的蝉鸣总在瓜果红透时渐起,老舍笔下那份属于盛夏的口福之乐,在江南青石板路上同样能找到回响。


      当荔枝染红瓷盘、杨梅浸透冰水,竹帘外的蝉声便裹着溽热漫过窗棂。


      旧时文人摇着蒲扇卧在藤榻上,数着漏过梧桐叶的月光,竟把三伏天过成了水墨长卷——檐角悬着半阙残月,石阶留着几点苔痕,夜风拂过芭蕉新叶,恍然天水倒悬。


竹院消夏:中国文人的清凉美学


竹院消夏:中国文人的清凉美学


竹院消夏:中国文人的清凉美学


02 林泉入庭


      《礼记》说夏至时「蝉始鸣,半夏生」,这生灵总在骤雨初歇时骤然噤声。


      某日推窗,忽见阶前木槿沾着宿雨,方知江南已入黄梅时节。


      青苔在粉墙根无声蔓延,石盆里菖蒲抖落水珠,恍如重见少年听雨的午后——那时的天穹蓝得能望穿云海,蝉蜕还挂在老柳树上,像时光褪下的空壳。


      苏东坡曾绘「白雨跳珠乱入船」的西湖骤雨,而江南庭院自会造雨余清景。


      疏竹作篱不必求密,留得七八分空隙容风穿行;太湖石不必巍峨,三两皱褶已藏万里丘壑。


      墙隅青松斜出如待客,漏窗框住四时画意,虽无飞瀑挂檐,却见烟霞栖在竹梢,林泉尽在方寸。


竹院消夏:中国文人的清凉美学


竹院消夏:中国文人的清凉美学


竹院消夏:中国文人的清凉美学


03 茶烟涤暑


      杜工部「开轩纳微凉」的闲趣,在紫砂壶嘴袅起的茶烟里愈发真切。


      明人陈继儒说「焚香煮茗,自是吴中习气」,置一张湘妃竹榻,悬一幅米家山水,让南音古调混着蝉声在梁间游走。


      茶汤映着琉璃盏,沉水香染透素罗衣,此刻炎阳纵使炙烤阶前石,穿堂风自携竹露清凉。


竹院消夏:中国文人的清凉美学


竹院消夏:中国文人的清凉美学


04 心静自凉


      文徵明在拙政园手植紫藤时,大约深谙「心远地自偏」的奥义。


      真正的清凉不在深涧寒潭,而在青瓷冰纹笔洗泛起的幽光里,在《长物志》记载的「坐忘石」纹理中。


      张岱夜航船中听雪,我们观堂前竹影扫阶——当月光浸透斑竹帘,案头灵璧石生出夜露,方知倪瓒「聊以画图写清旷」的意境。


竹院消夏:中国文人的清凉美学


竹院消夏:中国文人的清凉美学


05 果熟夏深


      荔枝红透纱橱时,蝉声已把白昼越拉越长。


      汪曾祺说昆明雨季的杨梅「黑红黑红」,江南人却在竹荫下敲开翡翠纹西瓜。


      旧时冰鉴早换成青瓷盏,但蒲扇摇出的风依旧带着荷香。


      待得夜凉如水,看流萤误入博古架,听蟋蟀跳过琴砖,方觉满架蔷薇一院香,原是白居易种在《池上篇》里的盛唐夏夜。


      竹露滴清响,蝉蜕仍在老墙斑驳处,而我们的盛夏,始终住在沈周画过的那个绿天深处。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8 - 2021 陈砦花卉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