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市·花事
发布时间: 2021 / 10 / 22
锅炉里翻炒着裂口的板栗,路边桂花树多了星星点点的花粒,铁炉里的烤红薯掰开来香气四溢,杂货铺里堆着新鲜多汁的黄梨,昏黄的街灯下有书贩在安静地收摊。温度舒服到跺脚的秋天,真希望一抬头你就在马路对面。  日子都是甜甜的,像清晨的柠檬水,像秋日的清风,像梦里的大海,像第一次遇见你。  秋天真好呀,买一件浅色外套,再买一件喜欢的卫衣,穿上露脚踝的牛仔裤。秋风一吹,头发都在开心。  秋天稍冷的时候,穿一套好看又温暖的衣服,画好妆,吃饱饭然后出门,点一杯珍珠巧克力,坐上公交去看场电影。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为了我自己开心,而不是为了去赴某个人的约。  秋天,可真是个温柔的季节,秋风从树木枝桠缝隙里吹拂到脸上时,生活突然变得明朗而美好。  原野上有一股好闻的淡淡焦味,太阳把一切成熟的东西焙得更成熟,黄透的枫叶杂着赭尽的橡叶,一路艳烧到天边。——余光中秋天这样凉爽的夜晚好适合抱着睡啊还有蛐蛐给我们唱着入睡的歌窝在你的怀抱连梦都是香甜的那个秋日的傍晚我们裹着柔软的毛衣在马路边闲逛晚风吹起头发 行人移动缓慢橘黄色的路灯 风吹起的落叶 很温柔月光和我缠住你的手 我看过一千个关于秋天的句子都不及这一刻慵懒的夜晚和恰好吹来的秋风还有此刻的你 秋天会有炒板栗和新的遇见,要把生活的期待变小塞在口袋。   秋天的诗意藏在晚风里,月亮挂在天的上头,云朵被风吹散开,人们匆忙赶在路上,我猜是奔赴着心上人的怀里。  秋天的信差是星月,我借秋日的温柔给你。秋天来了,带着光影斑斓,一切都变得金光灿灿的,在阳光下心都柔化了。  秋日的暮色油画般浓郁,浸在糖水罐头里的橘色夕阳在沉沉暮霭之下,同即将来临的黑夜边缘交换了一个温情的吻。  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
发布时间: 2021 / 10 / 21
最近花艺圈刮起了一阵“小香风”各种小香风包装花束铺天盖地而来不知道你有没有被各种种草反正小编已经是心动啦  “小香风”演绎独特优雅轻奢感的粗花呢是小香风的专属灵魂独特的肌理和线条唤起美衍生出赫本时代的精致优雅  香奶奶包装纸遇上网红玫瑰卡布奇诺甜甜的味道扑面而来 画了眼线的玫瑰你有没有心动极简黑白线条展现洒脱的同时又保留了一份精致优雅  经典黑与红玫瑰的碰撞黑白配色本身就是高级再加上毛呢的布料很有秋冬的氛围感 小香风面料简洁典雅精致的裁剪诠释经典设计结合花艺浪漫与典雅并存还不赶紧安排一束~以上包装纸陈砦花卉交易市场工艺品区25号有售可以到店咨询~电话:17839945125注: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布时间: 2021 / 10 / 19
中国传统插花这几年很热,它的理论研究也开始百花齐放。我非常关注业界的观点,同时也希望把我多年的实践和理论所得,与读者分享。仅为一家之言,意在抛砖引玉。01.重艺轻技而非重技轻艺  有一些研究者认为,中国插花在技艺方面研究很多,而在历史文化方面研究不够。  其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黄永川先生出版《中国插花史研究》开始,到现在围绕中国插花历史、文化的书籍,已经出了不少,但是关于中国插花技艺方面的书籍,却着实不多。目前出版的研究技艺的图书,大多是以作品集方式呈现。即便有关于插花造型的论述,基本上也就是讲述最基本的三才式(三主枝结构)的。  那么,插花造型应该有什么样的标准?它是怎么来的?又包含哪些技术?这些层面的深入剖析远远不够。事实上,插花技艺的研究,对于中国插花是不是能够真正传承后世,形成有理有据的规范教学,是第一重要的!  中国插花从容器插花诞生的东汉末年到今天,有将近2000年时间了。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面,中国插花从佛教插花发展到宫廷插花,又发展到世俗插花、文人插花,花型堪称复杂多变。  如果我们今天仅仅用三主枝的结构去解释这些花型,会显得粗糙和不严谨。从技艺入手深入研究中国插花,势在必行。02.中国插花的根基在长江流域  研究中国插花,绕不开花材的搭配,它关系到一个作品的气质和风格。从历史到今天,我始终认为,中国插花的根据地是在江南,是在长江流域。  宋朝之后,长江以南的传统汉文化艺术保留的是比较多的,这使得江南成为中国插花保留地。长江流域的植物和气候特征,与我们中国古典插花的气质也是最贴近的。  不得不说,中国古代插花使用的很多好材料,我们今天很难获得。比如说夏天、秋天常用的石竹科植物,冬春常用的万年青,以及雁来红、秋海棠等。  这些中国插花的材料,我们今天要依赖盆栽,或者是插花老...
发布时间: 2021 / 10 / 08
易花道,由名师万宏创立于2012年。在理论体系普遍尚未完善的中国传统插花界,易花道异军突起,风格鲜明。  “易花道的风格应该是隽永的,从内而外透露着中国文化的气象,以和谐的色彩和灵动的姿态造型,来展示‘阴阳合和、师法自然’的主旨。”万宏说。启蒙之初,涉猎花道花艺  万宏从小喜欢绘画,读中学时对植物学和昆虫学兴趣浓厚,跟随老师学习了很多知识。大四时,他已经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干燥花实验室,一边研究技术,一边自学插花了。  1991年,《中国花卉报》和日本池坊花道,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培训班,万宏是第一批学员。1995年,香港的钟伟雄老师在北京教授西式花艺,万宏又因为成绩出色而留任教师。此后,他又学习了法式花艺、德式花艺和小原流花道。  学习池坊花道后,万宏知道了日本花道是源于中国的,那时他就有一个愿望:把中国插花重拾起来。“2002年,我拿到池坊正一级教授资格后,就可以开办教室了,但我深深体会到,日本花道有他自己的民族特色,我们中国人再认真、再努力、再有天赋,想要达到日本人的那种境界,还是困难的,而我们自己的插花却很少有人知道,所以就开始更加努力地研究中国插花。”  2012年,在经济和理论方面都建立了一定基础的万宏,注册了“易花道”商标,“易”的意思是易经,表示这一插花流派的理论来源于中国易经的阴阳和合。  “不敢说我们和其他花道流派有什么不同的艺术风格,就是想把中国古典的隽永、诗意的美表达出来,把中国古典的意境美、色彩美展示出来。易花道是个插花流派,但它更重要的是一个中国插花的教育体系,让学员在这样一个体系的支撑下,去表现他们心中的中国插花。”万宏说。立派之难,多重思考蜕变  易花道刚创立时,中国插花研究的理论还欠缺很多。“可能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资料比较零碎、分散,研究需要付出很大努力。”万宏说。比如在插花造...
发布时间: 2021 / 10 / 06
人间草木,舒卷有余情。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如今人们的居所里,少不了精美的硬装昂贵的家具。若没有几件像样的摆件和花艺,整个空间便沦为盛放柴米油盐的容器,少了许多生活的艺术和乐趣。 想想看,生四季之花,从花里得到生气,内心也更加充实,再也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情了。最常见的是花店里买下几枝腊梅、玫瑰、百合,插进家里的瓷瓶里。 有独立审美情趣的人们,则喜爱素简、雅致、不招摇,不媚俗的花草,用最古朴甚至残缺的花器单纯的呈现。而它的美寂静、深远,直抵内心的祥和与禅意美好而柔软。 生命的维度,在于性灵的丰富。插花使人逃离物欲的藩篱,依空而立,生命之境便能空灵如烟霞。 选花也是一门学问。路旁的老山芹、水畔的菖蒲、墙外的爬山虎、甚至山路上的野柿子……均可拼采。插花器具也非一定是名物,残破的陶罐、洗净的渔篓、还有淘来的老竹节,都颇有野趣盎然之妙。 观花即观心。草木沉静孤寂,花有百姿,心生百态。它承载了文人心中的一片山林之地,行乐其间,可养林下之风可湛情;寄畅其中,可参天地生息可忘机。 插花艺术源于佛前供花兴于隋唐,盛于宋明,衰于满清。插花艺术形成的花道思古之情源源不断,插花的气质中有山水画的影子线条感、轮廓感、纯净感都有所体现。 这种不争的态度也是东方哲学里的重要环节,可以说花道并非植物或花型,本身也不是将花材进行简单的堆积,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创造。 花从种子,发芽,结花苞,绽放,枯萎,化尘为土这短短的时间,其实就是人一生的写照。 在传统文人的精神世界里,纤纤花草与莽莽山川,二者虽形差千里,但予人所带来的心灵观照却是一样。望巍巍之山川,浩然立天,亘古难移,只觉我身之渺小;见幽幽之草木,风饕雪虐,花开一瞬,尤感吾生之无常。 “一切唯心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心性决定了生命的维度。斗室花...
发布时间: 2021 / 09 / 28
在甲骨文中,树上光彩美丽的花称为“华”。这是古人崇拜自然、敬畏自然、亲近自然而形成的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意识。  细心的人可能会问,树上开的花叫“华”。那么草上开的花,又该怎么称呼呢?一片小草绽放着星星点点的小花,称之为“荣”。木谓之华,草谓之荣。荣华就是草木开花的意思。   春荣秋枯,一个人,一户人家如花一般,其开也绚丽,其败也迅速,不可一味留恋,这是中国人从大自然中悟出的人生哲理,这就是“道”。我们只是不言而善应,日用而不知。中国插花就是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探究为人之道,收获人生道路的指针。 01.中国花束的起源  中国插花形式有盘花、瓶花和花束等,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中国花束的前世今生。  上面这张图片是2019年9月,我拍摄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贵族妇女们手持一支切花礼佛。  下面这张图片有着非常明确的花束形象。 在公元471年—494年建造的云冈石窟第八窟(佛籁洞)中,花束由并列的莲花组成。花束下方的枝干,有清晰的绳索捆扎,看来早在1500多年前中国花束已经出现,并被应用。  去年3月在龙门石窟,我不仅找到了1500年前的立花浮雕,还看到了1500前的花束浮雕。   在火烧洞龛楣上,雕刻的宝盆中插着三束莲花,莲花高110厘米,中间一束上方有盛开的莲花,两侧的斜向上,左侧有一个花蕾,右侧有一朵莲蓬。   而下面这幅龙门宾阳洞内的文昭皇后礼佛浮雕,又可以清晰地看到位于中间的供养人,手持三枝不同形态的莲花礼佛。三枝花分别是花蕾、莲花与莲蓬,它们表达的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宇宙观。  中国古代花束领先世界约600多年,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花束登场以来,经历宋朝,到了14世纪的明朝,约一千年的发展,花束再次被清晰地描绘在青花瓷上。  上...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8 - 2021 陈砦花卉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